文化
公则天下平矣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吕氏春秋》是一部综合了儒、道、法、墨、阴阳、纵横等诸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其篇章结构十分有特点,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即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直至季冬纪,各纪之下有五篇文章。
孟春纪下的《贵公》,开篇即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古代圣贤治理天下,首先讲求的是公平,做到了公平,天下就能太平。太平来自于公平。《贵公》继续论述,“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天下之得失,系在能否做到一个公字,能否使百姓得到实惠。
公,在我国悠久的政治哲学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周公的儿子伯禽将要到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就封,临行之前,他向父亲请教治国之道。周公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训诫,其中一条是“利而勿利也”,要利于民,而不要自利,着眼于百姓之利益,而非一己之私利,做到去私存公。
对周公深为敬佩的孔子,在与弟子谈论治国之道时,曾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道出了对分配公平的追求,对贫富悬殊过大的反对,认为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分配公平,则上下和谐、社会安定,自然远人来归、天下向化。孟子在孔子有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关怀弱势。
一代大儒朱熹在闲居崇安县五夫里(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时,亲眼目睹洪灾发生后,富户与贫户在生存上的差异。为了赈灾,他曾向富户劝募粮食,平价卖给受灾群众,并请求官员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这段经历,促使他在当地建立社仓。常平仓主要设于州县,只能照顾到住在城市中的百姓,无法延伸到住在“深山长谷”中的百姓,一旦粮食短缺,他们的生计该怎么办呢。朱熹倡导建立的社仓分布于乡里,可以就近赈济灾民。
常平仓,如其名称所示,主要的功能是稳定粮食价格,灾年开仓拨粮给灾民,平年一般不开仓。而朱熹建立的社仓,灾年开仓赈济,平年则用于扶贫,利用效率更高。朱熹的社仓法,经宋孝宗批准,“颁诏行于诸府各州”,此后多地陆续建立了社仓。常平仓、社仓等设施相互配合,尽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不尽如人意处,但对公平合理调节粮食、照顾弱势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对人民的态度,与人民的关系,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政党的性质和命运。
“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了人民”四个字融进血液里。
“红军来到掌政权,春光日子在眼前;穷人最先得好处,人人都有土和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流传的一首山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最真挚的感情。
当年的井冈山,六成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上,农民一半以上粮食用来交租,吃不饱、穿不暖。1928年,我们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穷苦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享有前所未有的各种权利。
1978年,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人民所需,人民所盼,人民支持。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彼时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与巨大成就相对应,到2012年底,全国仍有近一亿贫困人口,脱贫形势依然严峻。按照国际经验,减贫进入“最艰难阶段”。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这样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提出,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高度,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个个贫困地区的巨变,汇成了一组组令人震撼的数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一张张摆脱贫困后的笑脸,成为最生动的中国表情。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道路选择,究其根本,都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命题的实践和求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新时代的中国,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一项项政策措施与规划,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着眼点和归宿,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里,实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此得以积聚、生发,每个人的潜力被激活、释放,14亿多人充满信心的奋斗,让中国以更加生机勃勃的姿态屹立在世界舞台上。(郝思斯 易舜)